黄胸鼠是我国主要的家栖鼠,别名黄腹鼠、长尾吊。过去认为是我国独有种,2005年世界权威的哺乳动物Honacki分类系统将其与广泛分布于南亚大陆、东南亚的亚洲家鼠 合并,认为是同一个种。我国学者采纳了此分类系统,并在《啮齿动物学》一书中以Rattus tanezumi命名黄胸鼠。 黄胸鼠在长江流域主要栖息在室内,房舍为其最佳栖息地; 在野外密度较低,主要捕自住宅附近和菜地。黄胸鼠体形中等,与褐家鼠比较,体较纤细,善攀登,多匿居于建筑物的上层及裂缝间。在竖立的粗糙面上能直攀而上,还可沿铁丝、电缆而行,黄胸鼠在室内,屋顶、瓦楞、墙头夹缝及天花板上面常是其隐蔽和活动的场所。在夜晚黄胸鼠会下到地面取食和寻找水源,在黄胸鼠密度比较高的地方,能在建筑物上看到其上下爬行留下的痕迹。 黄胸鼠在不被人干扰条件下是以夜间活动为主,呈双峰型的活动节律。以上半夜活动为最强,主要活动是取食和饮水。强度大的风力和亮度高的灯光会减少或抑制黄胸鼠的昼夜活动,夏、秋季黄胸鼠的取食量较冬、春季大。 黄胸鼠昼夜活动呈双峰型节律,在不同季节的昼夜活动中,出现的两个活动高峰时段有差异。一般在17:00 - 23:00出现第一个活动高峰期,随后活动逐渐下降,1:00 - 3:00出现第二个活动高峰期,到翌日晨6:00活动基本停止。在两个高峰期中,以上半夜活动为最强。 黄胸鼠是素食、杂食性鼠种,不喜食动物性饵料,喜食植物性饵料,当所提供的食物源有选择机会时,黄胸鼠选择的平均取食量顺序是玉米碎>大米>稻谷; 无食物选择机会时,黄胸鼠选择的平均取食量顺序是大米>玉米碎>稻谷。 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回避,又有积极的探索行为。投放到室内的毒饵,黄胸鼠一般需经6 ~ 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会触动,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 d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 黄胸鼠粪便为香蕉状或称腊肠形,新排除的鼠粪为黑色,10 d后变成暗灰色,久之则霉变。实验观察,黄胸鼠日均鼠粪排泄31粒,依据食物种类而异,最多52粒,最少10粒。 黄胸鼠在长江流域全年皆可繁殖,整个春夏季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高峰在4 - 5月,低谷在冬季。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区黄胸鼠在上半年形成一个繁殖高峰后,下半年仅形成一个次高峰,而冬季处于繁殖低谷,在洞庭湖区种群数量高峰一般出现在秋季。在河南黄胸鼠一年仅有一个繁殖高峰,在6 - 9月之间。这些变化均与气温有关,随着纬度的增高,黄胸鼠的繁殖高峰由双峰逐渐地变为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