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去春夏将至,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可能陆续有来,在本地会否引起暴发要看白纹伊蚊的密度和传播寨卡的效能,防控的关键是市民要积极行动起来,清积水、灭伊蚊。
患者:
2月9日:从委内瑞拉乘机返粤
2月10日:在途中自觉发热
2月12日早上:出现皮疹
2月12日10时: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入境健康检疫时发现体温达到38.5℃
2月16日:好转,退烧、退皮疹尿液唾液仍有病毒
病毒:传播途径:蚊媒母婴,输血性,病例特性:
仅约20%发病,病程约4~7天,大多症状轻微;症状轻的感染者可自行痊愈;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很少;迄今为止未发现死亡病例。
特别提醒:
孕妇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能与畸形新生婴儿如小头症、胎儿死亡有关。目前已发现男性患者精液中可分离出寨卡病毒。
小头症 婴儿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的一种罕见病。这是由于婴儿在子宫或者在怀孕期间大脑发育异常造成的。患有小头症的婴儿和儿童通常会遇到大脑发育困难。世界各国卫生当局正在调查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与其婴儿罹患小头症之间可能存有的关联。
昨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举行发布会,通报了广东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收治情况。首例患者 已退烧退皮疹 尿液唾液仍有病毒 何时解除隔离待察
发病前15天有蚊虫叮咬史
据尹炽标介绍,广东首例寨卡病毒病患者是一名28岁的江门籍男性,发病前他在委内瑞拉居住、经商3年多,而该地区近期有寨卡病毒病例流行。该男子近一个月前有与类似发热、皮疹病人接触史,发病前15天有蚊虫叮咬史。
2月13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专家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检测结果,判断其符合寨卡病毒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并上报。2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患者标本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确认其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在南美务工竟不知当地疫情
2月9日,中国大陆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是东莞某公司工作人员,从委内瑞拉由粤入境回江西老家;2月15日通报的大陆第二例、广东首例输入性病例也是从委内瑞拉回国,在白云机场入境时筛查发现,患者是江门人。
广东省虫媒疾病防治专家组成员、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复春分析说,两个病例同样是在广东入境,而且临床特点比较典型,都有流行病学史,有发热、典型的皮疹、结膜炎;广东首个输入病例还出现咽痛,并都测到有病毒血症。
广东省疾控首席专家、传防所所长何剑峰指出,广东自身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社会原因,都不可能与国际流行的寨卡疫情脱得了干系。
不过,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广东疾控专家很吃惊,寨卡病毒已经在国际尤其在南美地区闹得沸沸扬扬,全球高度重视,但在南美务工从事销售业务的患者,竟不知委内瑞拉有寨卡疫情流行,对此无所认知!大陆首例患者文化程度较高,也只是知道有寨卡,回江西后也懂及时就医,但更多详情不知。
据患者称,国人在南美务工、劳务输出、短期旅行的不少,即使英语不错,但当地多用拉丁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因此语言不通,根本不知周围发生了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极易在当地疫情中“中招”。就此,省疾控专家呼吁,家里有人在南美务工、生活、旅行的,务必多了解寨卡甚至其他流行病信息,及时告知,提醒其做好防范和应对。
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
尹炽标透露,经过系统治疗,广东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入院两天后便退了烧,目前皮疹也退得差不多,已有明显好转,但肝功能检测有异常,还需接受护肝治疗,进行功能性恢复。另外,患者尿液、唾液标本检测结果还未完全转为阴性,这意味着他仍需继续被隔离观察,直到所有标本复核连续出现两次阴性结果,才可考虑在适当时候解除隔离。
尹炽标坦言,国内目前尚无相关治疗标准,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正在探索中。而寨卡病毒进入中国之后有无变异、会否出现重症?患者是否会成为慢性带毒者?目前尚不明确。
该院感染二科主任王建则指出,寨卡病毒是有自限性的,症状很轻的病人大部分可以自行消退。目前治疗是按国际上的指引来做。临床医生通过查文献、结合国外医生的经验为患者做对症处理。比如,通过物理降温帮助其退烧,并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出现并发症和脏器功能损伤的加重。考虑到目前没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该院也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尹炽标说,中医介入治疗也不是专门针对病毒,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抵抗力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对机体造成损害、缓解病人不适症状。
揪出“寨卡”前口岸一年800例“虚惊”
广东省疾控中心指出,自2016年1月起,已全面启动寨卡病毒病例监测,全省100多个蚊媒监测点也全力运行,广佛等登革热重点地区,更是每周一次报告监测结果。在病毒检测方面,省疾控中心已经建立了塞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组织完成口岸城市等重点地区培训。目前正在培训更多基层医院人员,万一今后大面积暴发也不会有延误。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指出,广东各地的口岸检验检疫去年就在加强寨卡检测,虽然寨卡在3~12天潜伏期内无症状,客观上不能完全揪出“寨卡”,但口岸完全没松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15年就筛查检测了800多例疑似个案,虽然证实是“虚惊”,却保国门无虞。
防范寨卡 “为恶” 不如登革热 寨卡不新也不“恶” 孕妇高危需多防范
昨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新闻通报会,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省疾控首席专家、传防所所长何剑峰详释了寨卡病毒病例本地扩散或暴发风险、民众应对措施等疑问。
症状轻感染者可自行痊愈
何剑峰指出,寨卡病毒不新,自1953年在非洲分离出寨卡病毒后,直到2007年后出现流行才引起关注,如今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流行,南美病例增加很快。寨卡病毒也算不上“恶”,只有约20%发病,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很少见;迄今为止未发现死亡病例。
在广东省疾控专家看来,寨卡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很类似,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也可出现头痛、肌肉痛、眼后痛、呕吐等症状。登革热还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导致内出血,重症者死亡;而寨卡病毒则不会。
不过,寨卡病毒目前最可怕之处,是有嗜神经特性,后遗症很麻烦,破坏神经元、神经中枢。目前最新证据表明,怀孕期间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能与畸形新生婴儿如小头症、胎儿死亡有关。因此世卫组织认为,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存在关联,目前确定为间接关联、高度可疑。巴西的统计发现,寨卡流行期间小头畸形疑似病例是以往新生儿的约20倍。
广东省疾控专家宋铁提醒,孕妇(尤其1~3月孕早期)或准备怀孕的女性是寨卡病毒感染高危人群,近期要慎重考虑前往发生疫情国家、地区,建议推迟或不去。
从疫情流行地区回来,孕妇或准备怀孕者,其间或回来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酸痛、结膜炎,建议进行病毒检测,如果呈阳性,应考虑每3~4周以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性与母婴也可传播寨卡
广东省疾控专家指出,一直以来,寨卡被认为主要由蚊媒传播,即伊蚊,比如非洲伊蚊、埃及伊蚊,还有亚洲虎蚊,又叫白纹伊蚊,它们被寨卡感染,通过叮咬传给人。母婴传播虽然少见,但已被证实,从流产的胎儿、小头症患儿的病理标本中已经检测到寨卡病毒。
除了母婴传播,输入血液和性接触也可传播。世卫组织已经发现男性患者精液中可分离出寨卡病毒。
据此,广东省疾控专家指出,在疫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务必要做好防蚊咬措施,也要防范输血、性行为被寨卡感染风险。所有从疫情流行地区归来的男性、女性,不仅要自我保护不被蚊咬,与孕妇、其伴侣间,应暂时避免性行为,或进行安全性行为,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这样的保护措施要持续多长时间?宋铁指出,英国寨卡输入病例研究提示,寨卡病毒可在精液中存在最少27天,最长达62天。在此疫情流行时节,利用从南美短期回国“造人”的做法需要放弃。建议男性患者应在痊愈后检测精液、尿液等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再考虑备孕。
防“星火燎原”重在灭伊蚊
广东省疾控中心评估寨卡风险时指出,首例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较低。不过,随着冬去春夏至,气温渐升,寨卡输入性病例可能陆续有来,在本地会否引起暴发、防控难易程度等,都要看白纹伊蚊密度、传播寨卡效能。
何剑峰指出,2006年后,广东只在雷州半岛近北部湾的几个镇有埃及伊蚊分布,因此广东埃及伊蚊“接力”传播的风险低。不过,广东最多的白纹伊蚊也能传播寨卡病毒,只是目前还不知道它的传播效能如何。“我们正在加紧研究”。
再有病例出现也有信心应对
“寨卡病毒不像SARS、禽流感的 引发的病情也没那么厉害 ,我们对病情的防控是有充分准备的。”尹炽标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从病房准备、医护人员培训及防护、药物储备和检测试剂等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接下来会做好对相关病例的治疗,密切观察跟踪病情,若再有病例出现也有信心应对。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直言,伊蚊一般飞行距离100~200米,最远不过500米,每个家庭将里外的花盆托、花瓶、轮胎内侧等小积水清理、勤换水,不给蚊子繁殖的机会,寨卡就造成不了大祸。